爱,才能理解—张东生

爱,才能理解


首届硕士毕业生 张东生



上初中的时候,偶然看一本小说——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,它应该是在国内最早流行的一本科幻小说,这本书差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,事实上它已经决定了我的一生——一种另一样的人生。因为这本小说中所描述的神秘的激光武器,那瞬间可以融化天上飞的飞机、海上跑的舰艇的震撼情节,使我对激光产生了一种神往,以至于在高考的时候一马报的是激光专业,而且都是很有名的学校。但体检的时候被告知是“色弱”,当时还觉得很纳闷,因为我小的时候画水彩画从来没有人说过我用错了颜色!色弱就色弱吧,我当时还不知道色弱是不能够报激光专业的。结果可想而知,所有的志愿都没了音信,人家都已经开学了,我这依然是泥牛过海。我着急了,我们学校着急了,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亲自出面,从山海关赶到石家庄。结果,我终于有了我的第一个母校——河北机电学院,今天的河北科技大学。


在河北科技大学我学的是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,毕业后分配到了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,在车间做了一年的技术员。1984年报考了河北工学院、现在的河北工业大学液压专业硕士,由于名额有限被转到了当时的工业管理工程专业。结果,我又有了我现在所服务的第二母校,幸运地成为了我所敬爱的王久征老师的开门弟子,也成为了母校管理学院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,并位居2501系列之首。


说起来我与管理专业有缘。上本科的时候,我们班与河北科技大学的第一届的企管班在一起合班上课两年,多少受了一些管理专业的熏陶。在工厂的一年里,我目睹了我所在的车间(装配车间)的奇怪现象:工人每个月从25号开始干活,干到下个月的5号,这后5天还算加班!一个月干10天活,还要领5天的加班费,这企业能有效益吗?(当时已经有了企业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概念)我想,从管理上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。当时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引进国外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,我曾经萌生过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想法。但那个时候似乎还没有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机制。


那个时候学工程技术的改学管理很普遍,因为当时还很少有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。并且,当时普遍认为有工程背景的人学管理更有优势。有优势吗?有!管理比工程技术更容易学吗?No! 这是我学习和从事管理学科教学二十多年了的体会。


还是在几年前,我从不排斥非管理专业的学生报考管理专业的硕士,并且认为可能还有优势,但是最近几年,我的看法有了改变,因为我发现,没有学过管理的人要理解管理的事事实上是很难的。


不需要统计数据证明大家都能认可这样一个实事:学管理的本科生很少转而去学工程技术;但学工程技术的很多转而学习管理。显然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好考。管理好考是因为管理好理解吗?很多人认为管理好理解是因为他看管理的文章很容易看懂了。看懂一篇管理的文章其实只是看懂了文字,因为你懂中文、或者英文,但你可能不理解其中的寓意、滋味。就像我们喝干红,你可以说好喝与不好喝,但你不能说好与不好,因为你说不出它的窖藏时间、产自哪一年的葡萄、哪一地方的葡萄、什么品种的葡萄、哪个季节采摘的葡萄、是阴面还是阳面生长的葡萄,等等。


就我的体会,管理学科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样的,要真正理解了、真正学好了都很难。管理学科的特点是:表面看起来容易、真正理解了难;知道了容易,实际用起来难。


很多人认为学管理是书本上的东西,这实在是个误解,因为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实践的学科,她的真知来源于实践,没有哪一个管理模式、管理原则等是坐在书斋里“研究”出来的。


因此,要很好地理解管理,首先要喜爱她,爱,才能够去了解、去体味。而爱的前提是信任。要相信管理有学问,要相信学习管理有用,要相信管理科学值得你一生去探寻。如果你认为管理无非就是耍嘴皮子、无非就是那几个原则,或者说,你还没有了解她就已经看透了她,那你就永远也不能理解她。


对于想成为职业经理人或者企业家的学生来说,知行合一,才能够做到。


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学者来说,行而知是一个必须的途径。因为“行”才能够真“知”。


人们常常询问这样一个问题:一个管理学科的大学问家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一个大企业家?这是因为一个大企业家需要胆识、魄力、坚毅的决心等等那些属于个人特性的东西。大学问家可能在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方面具有这样的性格,但在与人相处、商业投资方面可能缺乏这样的性格。所以,工商管理学科的大学问家未必可以成为商业领袖,但是,他们仍然可以教那些商业领袖以及那些想成为商业领袖的人。当大学问家想成为商业领袖的时候怎么办呢?他必须学会那些性格。性格可以学习吗?当然可以,如果你想学习的话。当你认定自己无法学习到那些性格的时候,你就老老实实地做你的大学问家。


我一直信奉这样一种逻辑:认知行为习惯性格人生。这个逻辑的详细解读是:如果你相信性格决定人生的话,当然谁都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,那么你就需要那些成功的性格。如何获得这种性格?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→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→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→这种习惯就是性格。


性格通常不是自己认知的东西,而是别人认知的东西,从商业的角度来说,只有别人认知的东西才有价值。这就如同营销管理中所说的市场认知,它是一个企业、或者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。我们通常会自己定义自己的性格,但这样通常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你对自己通常会有“误判”。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,性格要由别人去定义。当别人不认同你的性格时,义无反顾地去转变之。


关于认知,张瑞敏曾经有句名言:“事实是不能改变的,能够改变的是你对事实的看法”。当我们面对同样一种情景,不同的认知产生了不同的行为、不同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绩效。于是我们就知道了:为什么有人成功和为什么有人失败。所以,一切从改变认知开始。


我爱管理科学,所以我要一生追寻她!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