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工作
胡建梅:潜精研思,磨砥刻厉
在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海洋中,科研人如同坚守灯塔的守望者,用专注与执着照亮着探索未知的道路。他们也立足本心,扎根于科研的沃土,勇于迎接每一场袭来的风雨,享受每一缕温暖的阳光。胡建梅副教授正是秉持这般执着与达观的精神,在科研领域不断进取,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,项目名称为《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对非援助效果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》。下面,让我们跟随胡建梅老师的脚步,感受这场科研之旅。
-选题背景-
在全球化大背景下,中国对外援助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。胡老师凭借其深厚的国际发展援助研究底蕴,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,聚焦于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展开研究,旨在评估其在经济、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实际效果,并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。谈到选题灵感时,胡老师指出,一方面,研究灵感来源于相应的研究基础以及与其他老师的思维碰撞。另一方面,当下中非关系日益重要也是思路来源之一。基于此,胡老师最终将课题名称定为《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对非援助效果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》。
-申报历程-
攻坚克难,初心如磐。在课题申报过程中,胡老师指出,学院为老师们申报课题提供了很多帮助,这一点十分关键,与其他老师的沟通交流也为破题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与此同时,胡老师格外注重对课题整体的把控。首先,确定基本的研究框架与整体逻辑思路,便于在后续撰写过程中对申报书的各个模块了然于胸。其次,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,做到有条不紊、游刃有余。最后,结合不断迸发的灵感想法,选定恰当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,深挖细究,对申报书进行内容上的精琢细磨。科研过程往往伴随挫折,胡老师也不例外。面对多重挑战和研究瓶颈,胡老师始终怀着对课题参与人负责的态度,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心态和坚持不懈的努力,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并成功获得课题立项。
-心得体会-
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谈及科研过程的体会时,胡建梅老师指出,坚持和积累是取得成功的关键。年轻科研工作者应深耕自身的研究领域,积极与他人交流,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。面对科研中的不确定性,胡老师鼓励大家要有耐心和决心,保持专注,脚踏实地,不断努力进而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。最后,胡老师根据自身经验向大家提出了三条宝贵建议:第一,深耕细作。在自身研究领域不断深挖,积累经验,形成系统化研究。第二,调整心态。积极的心态是应对一切苦难和挑战的良方,要葆有耐心和决心。第三,广泛交流。积极和专家、同行之间进行广泛交流,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路。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科研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旅程,作为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探索者,纵使前路坎坷,只要坚持不懈、勇往直前,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,最终成功抵达真理的彼岸。
胡建梅(1984-),女(汉),山东聊城人,厦门大学世界经济博士,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发展援助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,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《The Pacific Review》(SSCI一区)《国际论坛》《世界地理研究》《亚太经济》《科学管理研究》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2部。现为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,汕头大学东南亚中心兼职研究员,《世界地理研究》《国际经济合作》《经济与管理研究》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》等期刊匿名审稿人,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指导教师。
采访:张倩 撰稿:张贺玲 王钰静